深度学习基础知识(二)

深度学习知识第二部分

循环神经网络

解决序列数据

输入数据的数量这个数字将会随着我们遇到的数据量的增加而增加, 因此需要一个近似方法来使这个计算变得容易处理。 本章后面的大部分内容将围绕着如何有效估计image-20230811182733764展开。 简单地说,它归结为以下两种策略。

第一种策略,假设在现实情况下相当长的序列可能是不必要的, 因此我们只需要满足某个长度为l的时间跨度。 当下获得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参数的数量总是不变的, 至少在t>l时如此,这就使我们能够训练一个上面提及的深度网络。 这种模型被称为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ve models), 因为它们是对自己执行回归。

第二种策略, 是保留一些对过去观测的总结ℎ, 并且同时更新预测和总结ℎ。 这就产生了基于image-20230811182855054计x, 以及公式image-20230811182927632更新的模型。 由于ℎ从未被观测到,这类模型也被称为 隐变量自回归模型(latent autoregressive models

../_images/sequence-model.svg

文本预处理方式

步骤通常包括:

  1. 将文本作为字符串加载到内存中。
  2. 将字符串拆分为词元(如单词和字符)。
  3. 建立一个词表,将拆分的词元映射到数字索引。
  4. 将文本转换为数字索引序列,方便模型操作。

词元(token)是文本的基本单位,词元的类型是字符串,而模型需要的输入是数字,因此这种类型不方便模型使用。 现在,让我们构建一个字典,通常也叫做词表(vocabulary), 用来将字符串类型的词元映射到从0开始的数字索引中。

将训练集中的所有文档合并在一起,对它们的唯一词元进行统计, 得到的统计结果称之为语料(corpus)。 然后根据每个唯一词元的出现频率,为其分配一个数字索引。 很少出现的词元通常被移除,这可以降低复杂性。 另外,语料库中不存在或已删除的任何词元都将映射到一个特定的未知词元“”。 我们可以选择增加一个列表,用于保存那些被保留的词元, 例如:填充词元(“”); 序列开始词元(“”); 序列结束词元(“”)。

自然语言特征:

  1. 词频以一种明确的方式迅速衰减。 将前几个单词作为例外消除后,剩余的所有单词大致遵循双对数坐标图上的一条直线。 这意味着单词的频率满足齐普夫定律(Zipf’s law),

    image-20230812181916062

  2. 除了一元语法词,单词序列似乎也遵循齐普夫定律, 尽管公式中的指数α更小 (指数的大小受序列长度的影响);

  3. 词表中n元组的数量并没有那么大,这说明语言中存在相当多的结构, 这些结构给了我们应用模型的希望;
  4. 很多n元组很少出现,这使得拉普拉斯平滑非常不适合语言建模。 作为代替,我们将使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

循环神经网络

../_images/rnn.svg

隐状态

image-20230815235353077

隐状态H,有上一个隐状态与本次输入控制.

image-20230816000019295

输出O

梯度裁剪

image-20230816130933516

简单的RNN缺点

  • 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早期观测值对预测所有未来观测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考虑一个极端情况,其中第一个观测值包含一个校验和, 目标是在序列的末尾辨别校验和是否正确。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词元的影响至关重要。 我们希望有某些机制能够在一个记忆元里存储重要的早期信息。 如果没有这样的机制,我们将不得不给这个观测值指定一个非常大的梯度, 因为它会影响所有后续的观测值。
  • 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词元没有相关的观测值。 例如,在对网页内容进行情感分析时, 可能有一些辅助HTML代码与网页传达的情绪无关。 我们希望有一些机制来跳过隐状态表示中的此类词元。
  • 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序列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逻辑中断。 例如,书的章节之间可能会有过渡存在, 或者证券的熊市和牛市之间可能会有过渡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有一种方法来重置我们的内部状态表示

GRU

门控循环单元与普通的循环神经网络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 前者支持隐状态的门控。 这意味着模型有专门的机制来确定应该何时更新隐状态, 以及应该何时重置隐状态。 这些机制是可学习的,并且能够解决了上面列出的问题。 例如,如果第一个词元非常重要, 模型将学会在第一次观测之后不更新隐状态。 同样,模型也可以学会跳过不相关的临时观测。 最后,模型还将学会在需要的时候重置隐状态。 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各类门控

引入重置门和更新门. 输入是由当前时间步的输入和前一时间步的隐状态给出。 两个门的输出是由使用sigmoid激活函数的两个全连接层给

../_images/gru-1.svg

利用重置门的输出与常规隐状态集成,得到一个候选隐状态.如如果重置门输出为1,则是普通的隐状态,由本次输入与上次隐状态作为输入,如果重置门输出为0,则候选隐状态只受输入影响,也就是进行了重置.

../_images/gru-2.svg

结合更新门确定最终隐状态,如果输出为1,不进行更新,保持之前的隐状态,如果是0则将候选隐状态作为新的隐状态.

../_images/gru-3.svg

  • 门控循环神经网络可以更好地捕获时间步距离很长的序列上的依赖关系。
  • 重置门有助于捕获序列中的短期依赖关系。
  • 更新门有助于捕获序列中的长期依赖关系。
  • 重置门打开时,门控循环单元包含基本循环神经网络;更新门打开时,门控循环单元可以跳过子序列。

LSTM

从时间上来说,LSTM比GRU结构要早,结构也更复杂.

  • 可以说,长短期记忆网络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计算机的逻辑门。 长短期记忆网络引入了记忆元(memory cell),或简称为单元(cell)。 有些文献认为记忆元是隐状态的一种特殊类型, 它们与隐状态具有相同的形状,其设计目的是用于记录附加的信息。 为了控制记忆元,我们需要许多门。 其中一个门用来从单元中输出条目,我们将其称为输出门(output gate)。 另外一个门用来决定何时将数据读入单元,我们将其称为输入门(input gate)。 我们还需要一种机制来重置单元的内容,由遗忘门(forget gate)来管理, 这种设计的动机与门控循环单元相同, 能够通过专用机制决定什么时候记忆或忽略隐状态中的输入。

引入输入门,忘记门,输出门用于控制隐状态.

同时还有候选记忆元,

../_images/lstm-1.svg

利用忘记门和输入门控制上一次的记忆元和候选记忆元,隐状态的计算就是根据输出门和记忆元.

只要输出门接近1,就能够有效地将所有记忆信息传递给预测部分,而对于输出门接近0,我们只保留记忆元内的所有信息,而不需要更新隐状态。

../_images/lstm-3.svg

深度循环神经网络

../_images/deep-rnn.svg

与多层感知机一样,隐藏层数目L和隐藏单元数目ℎ都是超参数。 也就是说,它们可以由我们调整的。 另外,用门控循环单元或长短期记忆网络的隐状态 来代替隐状态进行计算, 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深度门控循环神经网络或深度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 在深度循环神经网络中,隐状态的信息被传递到当前层的下一时间步和下一层的当前时间步。
  • 有许多不同风格的深度循环神经网络, 如长短期记忆网络、门控循环单元、或经典循环神经网络。 这些模型在深度学习框架的高级API中都有涵盖。
  • 总体而言,深度循环神经网络需要大量的调参(如学习率和修剪) 来确保合适的收敛,模型的初始化也需要谨慎。

双向循环神经网络

处在序列中间的文字明显可以收到两边的影响.

../_images/birnn.svg

其中ℎ是隐藏单元的数目。 前向和反向隐状态的更新如下

双向循环神经网络的一个关键特性是:使用来自序列两端的信息来估计输出。 也就是说,我们使用来自过去和未来的观测信息来预测当前的观测。 但是在对下一个词元进行预测的情况中,这样的模型并不是我们所需的。 因为在预测下一个词元时,我们终究无法知道下一个词元的下文是什么, 所以将不会得到很好的精度。 具体地说,在训练期间,我们能够利用过去和未来的数据来估计现在空缺的词; 而在测试期间,我们只有过去的数据,因此精度将会很差。

另一个严重问题是,双向循环神经网络的计算速度非常慢。 其主要原因是网络的前向传播需要在双向层中进行前向和后向递归, 并且网络的反向传播还依赖于前向传播的结果。 因此,梯度求解将有一个非常长的链

双向层的使用在实践中非常少,并且仅仅应用于部分场合。 例如,填充缺失的单词词元注释(例如,用于命名实体识别) 以及作为序列处理流水线中的一个步骤对序列进行编码

数据集一般处理流程

将数据进行预处理(比如替换不间断空格,小写,单词和标点之间插入空格)、词元化后得到词元之后,建立词表.

由于机器翻译数据集由语言对组成, 因此我们可以分别为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构建两个词表。 使用单词级词元化时,词表大小将明显大于使用字符级词元化时的词表大小。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这里我们将出现次数少于2次的低频率词元 视为相同的未知(“”)词元。 除此之外,我们还指定了额外的特定词元, 例如在小批量时用于将序列填充到相同长度的填充词元(“”), 以及序列的开始词元(“”)和结束词元(“”)。 这些特殊词元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比较常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ef truncate_pad(line, num_steps, padding_token):
"""截断或填充文本序列"""
if len(line) > num_steps:
return line[:num_steps] # 截断
return line + [padding_token] * (num_steps - len(line)) # 填充

def build_array_nmt(lines, vocab, num_steps):
"""将机器翻译的文本序列转换成小批量"""
lines = [vocab[l] for l in lines]
lines = [l + [vocab['<eos>']] for l in lines]
array = np.array([truncate_pad(
l, num_steps, vocab['<pad>']) for l in lines])
valid_len = (array != vocab['<pad>']).astype(np.int32).sum(1)
return array, valid_len

  • 机器翻译指的是将文本序列从一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 使用单词级词元化时的词表大小,将明显大于使用字符级词元化时的词表大小。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将低频词元视为相同的未知词元。
  • 通过截断和填充文本序列,可以保证所有的文本序列都具有相同的长度,以便以小批量的方式加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def load_data_nmt(batch_size, num_steps, num_examples=600):
"""返回翻译数据集的迭代器和词表"""
text = preprocess_nmt(read_data_nmt())
source, target = tokenize_nmt(text, num_examples)
src_vocab = d2l.Vocab(source, min_freq=2,
reserved_tokens=['<pad>', '<bos>', '<eos>'])
tgt_vocab = d2l.Vocab(target, min_freq=2,
reserved_tokens=['<pad>', '<bos>', '<eos>'])
src_array, src_valid_len = build_array_nmt(source, src_vocab, num_steps)
tgt_array, tgt_valid_len = build_array_nmt(target, tgt_vocab, num_steps)
data_arrays = (src_array, src_valid_len, tgt_array, tgt_valid_len)
data_iter = d2l.load_array(data_arrays, batch_size)
return data_iter, src_vocab, tgt_vocab

def load_data_nmt(batch_size, num_steps, num_examples=600):
"""返回翻译数据集的迭代器和词表"""
text = preprocess_nmt(read_data_nmt())
source, target = tokenize_nmt(text, num_examples)
src_vocab = d2l.Vocab(source, min_freq=2,
reserved_tokens=['<pad>', '<bos>', '<eos>'])
tgt_vocab = d2l.Vocab(target, min_freq=2,
reserved_tokens=['<pad>', '<bos>', '<eos>'])
src_array, src_valid_len = build_array_nmt(source, src_vocab, num_steps)
tgt_array, tgt_valid_len = build_array_nmt(target, tgt_vocab, num_steps)
data_arrays = (src_array, src_valid_len, tgt_array, tgt_valid_len)
data_iter = d2l.load_array(data_arrays, batch_size)
return data_iter, src_vocab, tgt_vocab

编码器-解码器架构

../_images/encoder-decoder.svg

前面处理机器翻译时输入和输出长度都是固定的.

机器翻译是序列转换模型的一个核心问题, 其输入和输出都是长度可变的序列。 为了处理这种类型的输入和输出,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包含两个主要组件的架构: 第一个组件是一个编码器(encoder): 它接受一个长度可变的序列作为输入, 并将其转换为具有固定形状的编码状态。 第二个组件是解码器(decoder): 它将固定形状的编码状态映射到长度可变的序列。 这被称为编码器-解码器(encoder-decoder)架构.

  • “编码器-解码器”架构可以将长度可变的序列作为输入和输出,因此适用于机器翻译等序列转换问题。
  • 编码器将长度可变的序列作为输入,并将其转换为具有固定形状的编码状态。
  • 解码器将具有固定形状的编码状态映射为长度可变的序列。

seq2seq

遵循编码器-解码器架构的设计原则, 循环神经网络编码器使用长度可变的序列作为输入, 将其转换为固定形状的隐状态。 换言之,输入序列的信息被编码到循环神经网络编码器的隐状态中。 为了连续生成输出序列的词元, 独立的循环神经网络解码器是基于输入序列的编码信息 和输出序列已经看见的或者生成的词元来预测下一个词元

../_images/seq2seq.svg

编码器

隐状态根据本次输入和上次的隐状态输出.

常常会使用一个嵌入层,获得输入序列中每个词元的特征向量。 嵌入层的权重是一个矩阵, 其行数等于输入词表的大小(vocab_size), 其列数等于特征向量的维度(embed_size)。 对于任意输入词元的索引i, 嵌入层获取权重矩阵的第i行(从0开始)以返回其特征向量

解码器

在获得解码器的隐状态之后, 我们可以使用输出层和softmax操作 来计算在时间步t′时输出y~t~′的条件概率分布

损失函数使用交叉熵,在每个时间步,解码器预测了输出词元的概率分布。 类似于语言模型,可以使用softmax来获得分布, 并通过计算交叉熵损失函数来进行优化,此外应该将填充词元的预测排除在损失函数的计算之外屏蔽不相关项.

训练与预测

训练时,特定的序列开始词元(“”)和 原始的输出序列(不包括序列结束词元“”) 拼接在一起作为解码器的输入。 这被称为强制教学(teacher forcing), 因为原始的输出序列(词元的标签)被送入解码器。 或者,将来自上一个时间步的预测得到的词元作为解码器的当前输入.

预测时,为了采用一个接着一个词元的方式预测输出序列, 每个解码器当前时间步的输入都将来自于前一时间步的预测词元。 与训练类似,序列开始词元(“”) 在初始时间步被输入到解码器中.

../_images/seq2seq-predict.svg

注意力机制

../_images/qkv.svg

将注意力简单地分为自主性和非自主性,利用这两种注意力提示,用神经网络来设计注意力机制的框架.

“是否包含自主性提示”将注意力机制与全连接层或汇聚层区别开来。 在注意力机制的背景下,自主性提示被称为查询(query)。 给定任何查询,注意力机制通过注意力汇聚(attention pooling) 将选择引导至感官输入(sensory inputs,例如中间特征表示)。 在注意力机制中,这些感官输入被称为(value)。 更通俗的解释,每个值都与一个(key)配对, 这可以想象为感官输入的非自主提示。

  • 人类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有价值和稀缺的资源。
  • 受试者使用非自主性和自主性提示有选择性地引导注意力。前者基于突出性,后者则依赖于意识。
  • 注意力机制与全连接层或者汇聚层的区别源于增加的自主提示。
  • 由于包含了自主性提示,注意力机制与全连接的层或汇聚层不同。
  • 注意力机制通过注意力汇聚使选择偏向于值(感官输入),其中包含查询(自主性提示)和键(非自主性提示)。键和值是成对的。
  • 可视化查询和键之间的注意力权重是可行的。

../_images/attention-output.svg

高斯核指数部分可以视为注意力评分函数(attention scoring function), 简称评分函数(scoring function), 然后把这个函数的输出结果输入到softmax函数中进行运算。 通过上述步骤,将得到与键对应的值的概率分布(即注意力权重)。 最后,注意力汇聚的输出就是基于这些注意力权重的值的加权和

注意力机制涉及到q,k,v分别代表查询,键,值. 计算注意力评分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加性注意力和缩放点积注意力.

有了评分函数后,继续考虑注意力模型问题.循环神经网络编码器将长度可变的序列转换为固定形状的上下文变量, 然后循环神经网络解码器根据生成的词元和上下文变量 按词元生成输出(目标)序列词元。

即使并非所有输入(源)词元都对解码某个词元都有用, 在每个解码步骤中仍使用编码相同的上下文变量。 有什么方法能改变上下文变量呢

Bahdanau注意力

在预测词元时,如果不是所有输入词元都相关,模型将仅对齐(或参与)输入序列中与当前预测相关的部分。这是通过将上下文变量视为注意力集中的输出来实现的.

其中解码时间步t~’~都会被c~t’~替换,是作为查询(query)的上一步解码器隐状态和与编码器隐状态

时间步t′−1时的解码器隐状态s~t~′−1是查询, 编码器隐状态ℎ~t~既是键,也是值. 注意力权重可以使用加性注意力打分.

../_images/seq2seq-attention-details.svg

定义Bahdanau注意力,只需要改变解码器就行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class Seq2SeqAttentionDecoder(AttentionDecoder):
def __init__(self, vocab_size, embed_size, num_hiddens, num_layers,
dropout=0, **kwargs):
super(Seq2SeqAttentionDecoder, self).__init__(**kwargs)
self.attention = d2l.AdditiveAttention(
num_hiddens, num_hiddens, num_hiddens, dropout)
self.embedding = nn.Embedding(vocab_size, embed_size)
self.rnn = nn.GRU(
embed_size + num_hiddens, num_hiddens, num_layers,
dropout=dropout)
self.dense = nn.Linear(num_hiddens, vocab_size)

def init_state(self, enc_outputs, enc_valid_lens, *args):
# outputs的形状为(batch_size,num_steps,num_hiddens).
# hidden_state的形状为(num_layers,batch_size,num_hiddens)
outputs, hidden_state = enc_outputs
return (outputs.permute(1, 0, 2), hidden_state, enc_valid_lens)

def forward(self, X, state):
# enc_outputs的形状为(batch_size,num_steps,num_hiddens).
# hidden_state的形状为(num_layers,batch_size,
# num_hiddens)
enc_outputs, hidden_state, enc_valid_lens = state
# 输出X的形状为(num_steps,batch_size,embed_size)
X = self.embedding(X).permute(1, 0, 2)
outputs, self._attention_weights = [], []
for x in X:
# query的形状为(batch_size,1,num_hiddens)
query = torch.unsqueeze(hidden_state[-1], dim=1)
# context的形状为(batch_size,1,num_hiddens)
context = self.attention(
query, enc_outputs, enc_outputs, enc_valid_lens)
# 在特征维度上连结
x = torch.cat((context, torch.unsqueeze(x, dim=1)), dim=-1)
# 将x变形为(1,batch_size,embed_size+num_hiddens)
out, hidden_state = self.rnn(x.permute(1, 0, 2), hidden_state)
outputs.append(out)
self._attention_weights.append(self.attention.attention_weights)
# 全连接层变换后,outputs的形状为
# (num_steps,batch_size,vocab_size)
outputs = self.dense(torch.cat(outputs, dim=0))
return outputs.permute(1, 0, 2), [enc_outputs, hidden_state,
enc_valid_lens]

@property
def attention_weights(self):
return self._attention_weights

首先,初始化解码器的状态,需要下面的输入:

编码器在所有时间步的最终层隐状态,将作为注意力的键和值

上一时间步的编码器全层隐状态,将作为初始化解码器的隐状态

编码器有效长度(排除在注意力池中填充词元)。

结合了注意力机制与编码器-解码器,使得解码器中每个解码时间步是注意力模型的输出,查询q是上一步的隐状态,键和值都是编码器的最终隐状态.

多头注意力机制

在实践中,当给定相同的查询、键和值的集合时, 我们希望模型可以基于相同的注意力机制学习到不同的行为, 然后将不同的行为作为知识组合起来, 捕获序列内各种范围的依赖关系 (例如,短距离依赖和长距离依赖关系)。 因此,允许注意力机制组合使用查询、键和值的不同 子空间表示(representation subspaces)可能是有益的

../_images/multi-head-attention.svg

可以用独立学习得到的ℎ组不同的线性投影(linear projections)来变换查询、键和值。 然后,这ℎ组变换后的查询、键和值将并行地送到注意力汇聚中。 最后,将这ℎ个注意力汇聚的输出拼接在一起, 并且通过另一个可以学习的线性投影进行变换, 以产生最终输出。

多头注意力机制,对于h个注意力汇聚输出,每一个注意力汇聚都被称作一个”头”.

其中的W均是可学习的参数,f是注意力汇聚的函数.

  • 多头注意力融合了来自于多个注意力汇聚的不同知识,这些知识的不同来源于相同的查询、键和值的不同的子空间表示。
  • 基于适当的张量操作,可以实现多头注意力的并行计算。

自注意力和位置编码

-------------本文结束感谢您的阅读-------------
感谢阅读.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